中國製的烏烏茲拉(vuvuzela )在南非世足賽一炮而紅,但是大陸經濟專家馬光遠卻說這是「賠錢賺吆喝」,如果「中國製造」的低利代工不改、只求砸錢買「國際化」表象,經濟窘境仍將存在。

     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馬光遠,目前是執業律師,除了擔任大陸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特約評論員,也在「南方週末」、「中國經營報」等多家媒體 撰寫專欄。

     他在「新浪網」的部落格上發表文章說,中國足球隊雖然缺席南非世界盃,但「中國元素」卻無處不在:從比賽用球「普天同慶」到球衣、球網、 球鞋、球襪、球場座椅、烏烏茲拉,甚至是球迷頭上的假髮,無一不是「中國製造」,套用愛迪達(adidas)負責人馬科夫斯基的話說,透過中國製造的比賽球「普天同慶」,「中國」參加每場比賽。

     然而,馬光遠指出,出現在世足賽的這些「中國元素」,與其說是「中國製造」的代表,不如說是一面反思的鏡子:

    「反思」一是利潤被壓薄至極限。以大放異彩的烏烏茲拉為例,款式各異的烏烏茲拉出廠價一般在0.6 元到2.5元人民幣,而在南非可以賣到20蘭特(約17.7 元人民幣)到60蘭特(約53.1元人民幣)不等,中國企業獲取的加工利潤不到5%,如果再考慮到環境成本等諸多因素,烏烏茲拉是「名副其實的賠本賺吆喝」。

     「反思」二是企業營銷思路受質疑。馬光遠舉例說,哈爾濱啤酒和英利集團是中國企業歷年來首度贊助世界盃,但此舉卻飽受質疑。有人認為,哈爾濱啤酒的市場純粹在中國,卻拿大筆金錢到南非打廣告。而英利集團這個連中國人都很陌生的新能源企業,在業績虧損的情況下,卻拿出5億多的資金贊助世界盃,更令人匪夷所思。

     如是以觀,「中國製造」似乎比中國足球更加無厘頭,為了微不足道的利潤、莫名其妙的營銷,即使真的「參加了每一場比賽」,就能為此而彈冠相慶嗎?

     馬光遠省思:為什麼中國得到的只有屈辱性的利潤?在整個代工的產業鏈上,中國代工企業處於利潤的最低端。即使如此,在代工產業鏈上,代工企業最少也應該分享10%~30%的利潤,其餘10%~15%為貿易中介佣金,50%~60%為零售商利潤。然而,外國買主將代工烏烏茲拉的利潤壓低至侮辱性的「5%」,卻仍然不乏中國代工者,原因何在?

     此外,「中國製造」的劣勢為什麼越發彰顯?馬光遠擔心,為了如此微薄的代工利潤,賠上大量資源消耗,投注於研發的資源也日漸枯竭,中國製造業在人才、技術、資源和政策上的投入遞減,最終將導致競爭力衰竭。

     馬光遠指出,「中國製造」在南非世界盃上如蝗蟲一樣到處喧囂,折射(反映)的是經濟發展的平面化,缺乏現成精細的財富創造模式,沒有現成 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結構,崇尚投機、誇大房地產經濟的尷尬。

     他認為,烏烏茲拉被視為南非世足賽上的最強音,但那是最強的「噪音」,而代表一個國家經濟顏面的,則是悅耳的主旋律。如果「代工製造」思潮依舊,也許本屆世界盃上的烏烏茲拉噪音,會成為「中國製造」的絕唱,經濟窘境依舊。990702


     為什麼中國是"世界工廠"? 因為地靈人傑? 企業真心喜歡中國? No,現在企業喜歡來是因為給 5% 利潤就夠打發勞工了,打點好地方官員,看上哪塊地那塊就是你的,政府會替你趕居民 (苗栗縣劉縣長將來必青出於藍),工廠的廢氣廢水任你排放,灰色的天空,彩色的河川; 如果真的照此經濟學家所說,中國要求合理的 15% 利潤,那企業為什麼不搬去還是只要 5% 的東南亞? 企業說走就走,留下耕不得住不得的土地,反正永遠有下一個可壓榨的地區,不會感到抱歉

     靠代工起家,台灣也走過一樣的路,我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,為什麼還要回去羨慕還在前一個階段的中國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