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馬英九登基找前清大校長劉兆玄組成的博士內閣,前提是書讀得多的就會做事,當時我就不看好,果然一場颱風就把博士內閣的茅草屋頂掀開;我挺尊敬的李遠哲,主導教改也不成功,身為博士的一員,我很清楚做學術的人們思維跟性格,特別是科學家,跟政治是很難相容的

   首先做學術的人習慣跟東西跟事情打交道,也就是數字跟效率,我們被訓練不能摻入人類因子,因為這會讓主觀影響研究設計跟結論,但是搞政治的怎麼可以不考量人性跟情緒呢? 太理性跟客觀在大眾眼裡就是冷漠,也許他們說的是對,但是聽在受災民眾耳裡就是不順耳,像是不蓋組合屋要蓋永久屋,因為災民最後都要住永久屋,蓋組合屋是浪費,卻沒想到永久屋蓋好前災民住哪裡?

   做學術的對於自己意見通常不加修飾,因為那是他認為的真實,我記得李遠哲在立法院說"競選的政見,不一定要兌現",被人罵的挺慘,其實這句話有錯嗎? 競選人對於國家的狀況跟負債本來就不可能比當政的瞭解的多,等到自己當家後才發現有些事是做不到,或是成本太高,也不能說是蓄意欺騙,一般來說能四年能兌現 50% 政見就很了不起了,只是那句話乍聽之下似乎是為陳水扁開脫,賠上他自己的名聲

   對做學術的而言,真實是理性無偏見分析資料後的產物,但在政治中,多數人認為的就是真實,多數人認為經濟會蕭條,把錢存起來不買東西,結果就是蕭條;多數人認為經濟會復甦,把錢投資股市房市,經濟就真的復甦,人們的意志影響結果? 對學者們是禁句,但是這就是政治,或許一個電視購物頻道主持人比學者們更適合當官,他們的謊比學者講的真實更讓人相信

   學者們的被動性跟政治也不相容,他們都要等一切資料收集完備並完成分析後才行動,那時通常都太晚了,熟練的政治家們會用經驗跟膽識彌補知識不足的部分,雖然不一定每次都正確,但是讓民眾感覺有在做事,一個看起來有在做事的政府,絕對比凡事都在等報告出來的政府受歡迎的多

   從馬英九劉兆玄到部會首長,在風災處理上都表現出以上的特質:冷漠,對人不關心,機動性不足,表現出來自己沒錯的態度,讓他們成為優秀學者的特質,卻讓他們在執政上失敗

   學者最適合的位子是幕僚,由他們分析建立政策,推銷的工作該由有領袖氣質的人來做,儘管領導者不一定知道最多,但是人們就是期待一個能跟他們有情感聯繫的,能帶給他們希望的,而不是就事論事的博士們,trust me,I am a doctor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tl 的頭像
    mtl

    Mtl's Hanger

    mt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